位于海城街的“黃房子” 趙文銘攝
王寶濱:用文字和講解復活城史
文/馬亞茹
“寫作是我唯一的出路?!背錾砉枮I鐵路工人的王寶濱回顧自己的來時路,多次這樣表述。
王寶濱是黑龍江省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、哈爾濱市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8月5日,我有幸隨王老師一起來到“黃房子”街區(qū),聽他講述“黃房子”故事的同時,窺見了一位城史專家的大家風范。
從“黃房子”走出的作家
一個艷陽高照的下午,一簇簇紅色花朵開得正艷。在聯(lián)發(fā)街“黃房子”街區(qū),筆者與王寶濱老師初次相識。一見面,王老師讀家譜般從中東鐵路的規(guī)劃、建設,到哈爾濱城市的興起,再到花園街和聯(lián)發(fā)街的變遷,給我們講述了許多有關“黃房子”的故事。
王寶濱(右二)手指的地方就是他家曾經(jīng)住過的地方(左一為馬亞茹)。 王曉平攝
王寶濱指著一棵有百年樹齡的老榆樹說,那里就是他曾經(jīng)居住了50多年的“黃房子”所在地。如今71歲的王寶濱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普通鐵路工人家庭,艱苦的生活孕育了一個有著極強責任心的靈魂。關于“黃房子”的回憶很多,有美好也有憂傷,他記得自己的家緊貼著老榆樹,下雨時,雨水順著樹干直接淌進屋內(nèi),給他帶來危機感。他發(fā)誓,要讓家人住上更好的房子。
成長為作家之前,王寶濱做過很多嘗試,練習過小說、散文。熱愛文學的他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,善于客觀審視的他做出選擇——基于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和了解,要用散文的形式記載城市歷史,讓城市在文字和時間里永存。
準確的定位、不倦的筆耕終于使他站在城史書寫的前沿,他介紹哈爾濱城史的文章不斷發(fā)布在報紙、書籍、網(wǎng)站、公眾號等載體上。隨著“黃房子”再次成為哈爾濱的旅游熱點,這位70多歲的老人從幕后走向前臺,孜孜不倦地講述著“黃房子”、中東鐵路與哈爾濱城史的關系,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哈爾濱。
聯(lián)發(fā)街上的“黃房子” 趙文銘攝
用講解再現(xiàn)“我的城”
我與同伴像認真聽講的小學生,跟在王老師后面,亦步亦趨地行走在“黃房子”街區(qū)。隨著他出神入化地講解,不會說話的建筑在我們眼中“活”了起來,我們變成了歷史的朝圣者,急于一探究竟。
走到李立三舊居東側(cè)施工現(xiàn)場設置的圍欄處,一位認真閱讀歷史簡介牌的中年男士被王老師的講解吸引,也加入了我們的隊伍。他與我們保持一定距離,王老師轉(zhuǎn)頭看見他,竭力提高了講解的音量。
當晚,我再一次點開大話哈爾濱網(wǎng)站發(fā)布的王寶濱老師關于“黃房子”的諸多文章,越讀越愛讀。王老師口述實錄的有著豐厚內(nèi)涵的哈爾濱城史,把我們引領到一個文史研究的“富礦”面前!
胸襟開闊的前輩
與王老師見面已近一周時間,仍然記得他滔滔不絕講“黃房子”的模樣,還有他對我們這些年輕人的諄諄教誨。
王老師靠天賦和努力,實現(xiàn)了成為作家的夢想,退休后仍筆耕不輟,于他而言,寫作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習慣。對我們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求教,王寶濱老師知無不言。他開心地說,他現(xiàn)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培養(yǎng)新一代行業(yè)的有生力量,他愿意看到更多人關注哈爾濱歷史、書寫哈爾濱文化。
【作者簡介】馬亞茹,筆名風存默,黑龍江大學創(chuàng)意寫作碩士在讀。喜歡閱讀、寫作、畫畫等。小說《異時空犯罪》榮獲“古井貢杯”首屆全國高校創(chuàng)意寫作大賽三等獎。